受困自主知識產權,本土車企利潤如何被“婆家”盤剝?
當前我國汽車銷售數量已超過美國,但汽車企業卻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汽車自主知識產權比例還比較低,收益多被外企賺走。
當中國90%的汽車品牌都為合資企業生產之時,當引進車型在中國市場百花齊放、產銷量持續增長之時,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卻在下降,成為“增產不增收”的典型。中國汽車業資深策略專家丁樹雄在分析此現象時對記者表示,最主要的是自主知識產權薄弱,很大部分利潤用于外資“婆家”知識產權的租用費用,換句話說很大一部分利潤都被“婆家”盤剝掉了,中國的合資車企要持續不斷地為“婆家”所擁有的知識產權買單。
零部件是外企的盈利點
目前,看似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存在“增產不增收”的情況,但實際情況并非表面現象那么簡單。
中國的合資企業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中處于中下游位置,即處于賣車、修車的尷尬地位,為方便消費者購車需要四處創建渠道,建設高昂的“4S”店,經銷商貼錢建店廠家補貼、“婆家”提供原配件,中方汽車店靠維修賺工時費。
對于合資企業來說,真正贏利的渠道不是在整車的銷售與生產上,零部件其實是外資的盈利點。在現有的合資汽車企業中,外國汽車企業牢牢控制了汽車零配件的技術和產銷。
業內專家分析,享受種種國家優惠政策,市場占有率步步提高的合資企業之所以利潤逐年下滑甚至出現虧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零部件采購成本太高。
目前,合資中方的整車企業由于沒有技術上的優勢,因此在零配件的選擇上根本沒有話語權。
作為合資方的外方來說,在國內整車銷售的利潤下降并不影響其在零部件所得的利潤。然而整車的銷售利潤需要和國內合資企業平分,零部件的所得利潤可直接揣入外方自己的腰包。
近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內零部件企業老總透露,他們作為民營企業,要想進入國內乘用車企業的采購名單難度相當的大。特別是想進入合資品牌,那可是“癡心妄想”。外資的零部件供應商不是外企直接從國外進口就是通過外企合資的本土供應商提供,外來者很難進入。
自主品牌產品附加值低
外企似乎并不擔心整車的利潤下滑,因為有其他的收入作為補充,然而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利潤的下滑也說明了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同樣的產品價格卻無法與合資品牌的相提并論。
正如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前不久在新車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國產汽車在產品、技術上與國外廠商的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在品牌上差距還較大。同樣的品質,國產車為什么會“把肉賣出蘿卜價”?說到底就是一個品牌附加值的問題。
國內企業近年來在上馬的新車型中一貫強調國產化率提高了多少,而國產化的部分往往又不是發動機等核心關鍵部位?梢哉f外觀造型、內飾及其他零部件等“外殼”提升了,而工業設計、發動機研制等涉及“知識產權”的核心內核卻沒有多大進展。
丁樹雄分析認為,中國的車企依賴性較強,自主研發制造的能力相當薄弱,而且在自主知識產權方面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從而導致造血補氧的能力偏下,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擁有知識產權的外企“婆家”大肆鯨吞巨額利潤。